德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与经验借鉴

来源:   发布时间:2020-03-01   浏览次数:621

德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

1.1德国装配式建筑的起源

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发达国家建筑工业化起源于1920年代,推动因素主要有两方面:
社会经济因素:城市化发展需要以较低的造价、迅速建设大量住宅、办公和厂房等建筑。
建筑审美因素:建筑及设计界摒弃古典建筑形式及其复杂的装饰,崇尚极简的新型建筑美学,尝试新建筑材料(混凝土、钢材、玻璃)的表现力。在雅典宪章所推崇的城市功能分区思想指导下,建设大规模居住区,促进了建筑工业化的应用。
 
在1920年代以前,欧洲建筑通常呈现为传统建筑形式,套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建筑样式,此类建筑的特点是大量应用装饰构件,需要大量人工劳动和手工艺匠人的高水平技术。随着欧洲国家迈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,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,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建造大量住宅办公和厂房等建筑。标准化、预制混凝土大板建造技术能够缩短建造时间、降低造价因而首先应运而生。
 
德国最早的预制混凝土板式建筑是1926-1930年间在柏林利希藤伯格-弗里德希菲尔德(Berlin-Lichtenberg, Friedrichsfelde)建造的战争伤残军人住宅区。该项目共有138套住宅,为两到三层楼建筑。如今该项目的名称是施普朗曼(Splanemann)居住区。该项目采用现场预制混凝土多层复合板材构件,构件最大重量达到7吨。



图01德国最早的预制混凝土建筑-—柏林施普朗曼居住小区

1.2二次大战后德国大规模装配式住宅建设

二次大战结束以后,由于战争破坏和大量战争难民回归本土,德国住宅严重紧缺。德国用预制混凝土大板技术建造了大量住宅建筑。这些大板建筑为解决当年住宅紧缺问题做出了贡献。

1.3德国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
德国今天的公共建筑、商业建筑、集合住宅项目大都因地制宜、根据项目特点,选择现浇与预制构件混合建造体系、或钢混结构体系建设实施,并不追求高比例装配率。而是通过策划、设计、施工各个环节的精细化优化过程,寻求项目的个性化、经济性、功能性和生态环保性能的综合平衡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,BIM技术的应用,建筑业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,建筑上采用工厂预制、现场安装的建筑部品愈来愈多,占比愈来愈大。
 
各种建筑技术、建筑工具的精细化不断发展进步。小范围有钢结构、混凝土结构、木结构装配式技术体系的研发和实践应用。
 
小住宅建设方面装配式建筑占比最高,2015年达到16%。2015年1月至7月德国共有59752套独栋或双拼式住宅通过审批开工建设,其中预制装配式建筑为8934套。这一期间独栋或双拼式住宅新开工建设总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.8%;而其中预制装配式住宅同比增长7.5%!显示出在这一领域装配式建筑受到市场的认可和欢迎。


图02德国各州2015年预制装配式小住宅(独栋和双拼)在新建建筑中所占比例,总体平均达到16%左右。

 德国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措施、发展建设研究

德国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,规模最大、最有影响力当属预制混凝土大板建筑。
2.1原东德地区的预制混凝土大板建造技术的应用

由于战后需要在短期内建设大量住宅,东德地区1953年在柏林约翰尼斯塔(Johannisthal)进行了预制混凝土大板建造技术第一次尝试。1957年在浩耶斯韦达市(Hoyerswerda)的建设中第一次大规模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施工。此后,东德用预制混凝土大板技术,大量建造预制板式居住区(Plattenbausiedlungen)。预制混凝土大板住宅的建筑风格深受包豪斯理论影响。


图03 哈勒新城大板住宅

图04哈勒新城大板住宅,左侧是改造更新后的建筑

图05哈勒新城大板住宅

图06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大板住宅

图07柏林住宅整体单元吊装施工

图08德累斯顿大板住宅

1972-1990年东德地区开展大规模住宅建设,并将完成300万套住宅确定为重要政治目标,预制混凝土大板技术体系成为最重要的建造方式。这期间用混凝土大板建筑建造了大量大规模住区、城区,如10万人口规模的哈勒新城(Halle-Neustadt)。1972-1990年大规模住宅建设期间,东德地区新建、改建共300万套住宅,其中180-190万套用混凝土大板建造,占比达到60%以上,如果每套建筑按平均60平米计算,预制大板住宅面积在1.1亿平米以上东柏林地区1963-1990年间共新建住宅273000套住宅,其中大板式住宅占比达到93%(数据来源:Die »Lösungder Wohnungsfrage«作者Dieter Hanauske)。


住宅建设工程耗费了东德大量财政收入。为节约建造成本和快速建设,设计开发出不同系列厂品,如Q3A, QX, QP,P2系列。预制混凝土大板住宅项目大量重复使用同样户型、类似的立面设计。
 

图09东德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


图10 1973年在新布兰登堡伊斯特城,原东德地区首个应用WBS 70预制大板体系建造的项目。
 
大板建筑当时受到普遍欢迎
预制混凝土大板技术建造的工业化住宅,功能基本合理,拥有现代化的采暖和生活热水系统,独立卫生间,比没有更新改造的20世纪初期建造的老住宅舒适。由于得到东德政府的大量财政补贴,因而这种工业化住宅租金并不很高,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。
 

图11柏林市中心根达曼市场(Gendarmenmarkt),用复杂的预制大板技术建造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



图12罗斯托克市中心,有传统红砖哥特风格预制大板式建筑

2.2原西德地区的预制混凝土大板建造应用
二次大战之后,原西德地区也用混凝土预制大板技术建造了大量住宅建筑,主要用于建设社会保障性住宅。1957年西德政府通过了《第二部住宅建设法》(II.WoBauG),将短期内建设满足大部分社会阶层居民需求的、包括具有适当面积、设施、可承受租金的住宅,作为住宅建设的首要任务。混凝土预制大板技术以其建设速度快、造价相对低廉因而也在西德地区有大面积应用。
较著名的项目包括:
格罗皮乌斯和科布希埃参与的著名的柏林汉莎街区的住宅项目6000居民
慕尼黑纽帕拉赫居住区(Neuperlach55.000居民。
纽伦堡朗瓦萨居住区(Langwasser)36000 居民
柏林曼基仕居住区(Märkisches Viertel36000 居民
法兰克福西北新城(Nordweststadt)23 000 居民
汉堡施戴斯胡珀(Steilshoop20.000 居民
曼海姆佛格斯唐居住区(Vogelstang)13000 居民
科隆克崴勒新城(Chorweiler)100,000 居民



图13柏林marzahn居住区


图14柏林marzahn居住区


图15科隆克崴勒新城

图16曼海姆佛格斯唐居住区


图17慕尼黑奥林匹克村


图18慕尼黑奥林匹克村
 

西德地区有大量预制大板建筑,虽然在总建设量中占比不高,但总量估计也有数千万平米。西德地区居住使用面积1970年为人均22平米,1991年上升到人均36平米。2007年人均超过40平米。

德国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规范研究
德国建筑业标准规范体系完整全面。在标准编制方面,对于装配式建筑首先要求满足通用建筑综合性技术要求,即无论采用何种装配式技术,其产品必须满足其应具备的相关技术性能:如结构安全性、防火性能,以及防水、防潮、气密性、透气性、隔声、保温隔热、耐久性、耐候性、耐腐蚀性、材料强度、环保无毒等。同时要满足在生产、安装方面的要求。

企业的产品(装配式系统、部品等)需要出具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检测报告或产品质量声明。单纯结构体系,主要需满足结构安全、防火性能、允许误差等规范要求;而有关建筑外围护体系的装配式体系与构件最复杂,牵涉的标准最多。装配式建筑相关标准非常多,部分标准分列如下:

3.1有关混凝土及砌体预制构件、装配式体系的标准规范包括 
DIN 1045-3混凝土,钢筋预应力混凝土机构。第3部分:建筑施工DIN13670的应用规则
DIN 18203-1建筑误差第1部分:混凝土、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预制件
DIN EN 13369预制混凝土产品的一般性规定
DIN 1045-4混凝土,钢筋预应力混凝土机构。第4部分:预制构件的生产及合规性的补充规定
DIN EN 13670混凝土结构的允许误差根据DIN 18202及DIN18203
DINEN 14992预制混凝土产品-墙体
DINEN 1520带开放结构的轻集料混凝土预制件
DIN EN 13747预制混凝土产品楼板系统用板

DIN1053-4砌体-第四部分:预制构件


有错误发生。
加载模块出现未处理错误。